当世界经济的迷雾笼罩全球市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玉兰已绽开第一缕春信,南海之滨的博鳌涛声穿透云层,叩响亚洲经济论坛的晨钟。这场跨越地理纬度的春之交响,恰似中国向世界递出的开放请柬。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在这个3月相继召开,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高管来华,引起舆论关注。
论坛如火如荼,政商对话也在紧密展开。自3月19日以来,短短一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副主任李春临、郑备已经密集会见了多位外国政要和外企高管。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会客厅里,既有国际金融机构与多边开发机构的代表,也有高端制造与科技企业的掌舵者、能源与绿色低碳企业的行业巨头,这种“政经双轨”对话模式,折射出中国构建产业链共同体的战略智慧。
郑栅洁表示,从过去几年的情况可以看出,面对外部风险挑战,中国经济稳步前行,我们的脚跟越站越稳、韧性越挫越强,发展潜力不断被释放,创新动力(300152)不断被激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外部风险挑战。2024年,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实现5%的增长,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今年头两个月,中国经济运行起步平稳,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加快,回升向好态势将更加巩固。
正如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也是在这个3月,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同样密集会见了空客集团、英国太古集团、百时美施贵宝、德国海乐集团等外企高管。
空客CEO傅里明确表示,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太古集团、百时美施贵宝等企业也计划在商业地产、医疗、航空等领域加大布局。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在“外资24条”等政策的基础上,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四方面,进一步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包括扩大自主开放、优化投资服务等,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地方也在积极行动和布局。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了百事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龙嘉德一行;海南省委书记冯飞会见了沙特基础工业、雅诗兰黛、丰田汽车等企业高管,强调中国市场的新发展机遇;北京市市长殷勇与宝马集团、宝洁公司高管会谈,聚焦消费市场潜力与产业链合作。
今年以来,外资加码投资中国消息频传。跨国制药企业赛诺菲在北京投资设立生产基地,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丰田宣布在上海新设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公司,西门子医疗全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深圳奠基……一批投资项目陆续落地,彰显出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574家,同比增长5.8%。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近70%的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中国德国商会的报告显示,92%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开展运营,超过一半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投资。
这些数据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跨国公司持续投资中国、深耕中国的意愿和信心,也折射出全球经济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发展模式的独特价值。在“逆全球化”声浪与“去风险”策略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外资的持续加码实际是对中国发展韧性和战略机遇的深度投票。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
从重磅会议到频频会见,从中央政策到地方部署,这个3月,中国对外开放的“春之约”以空前的密度与强度展开。这既是稳外资、对冲外部风险的主动举措,也体现了中国市场与产业链的长期价值。通过政策承诺与务实合作,中国正努力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巩固“投资热土”的地位,以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袁琳)